添一束鲜花,还是改一所房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愿景 苏亮月 绘

    作为教育改革重头戏,高考改革备受关注,一些地方对考试招生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较好地回应了改革诉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转型。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开始出现对高考改革的困惑、迷茫及畏难情绪。为继续推进高考改革,推动学校教育以此为契机健康发展,我刊从本期开始特辟“高考改革与学校转型”系列,以飨读者。——编者

    当我们观察很多省市的高中特色建设,会发现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学生社团活动等相对容易形成特色,而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校本专业发展、教师研修、精品课程建设等普遍成为软肋。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方面的改进都太艰难了。校长和教师没有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校外专家的指导也很难短期内奏效。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进行整体性的、艰难而长期的探索。

    找准引擎 整体改革

    江苏省锡山高中从2006年开始进行学科建设,历经3个三年规划。2006版的学科发展规划重点培养“学科领袖”,重点提升教研组长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2009版的主题是“教师专业生活方式的形成”,目标是“创建学科教研中心”,强调形成阅读习惯。2013版的主题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探索实施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移动式学习,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多样化学习的课程模式,变革学习方式,培育创造未来的终身学习者。锡山高中这些年来的各项探索,之所以都处在全国高中改革的第一方队,与他们首先坚定不移地对学科建设进行整体性探索紧密有关。

    学科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和质量紧密相关。课堂教学改革本来就是学科建设的一部分。认真进行学科建设的高中,不会进行全校不分学科、不分课型的简单化模式化改革。学科建设也是学校开发学科拓展课程或者学科融合课程的基础。未来一所高中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以学科建设为引擎的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改革上。

    深入理解 长期坚持

    新高考改革选考制给很多学校带来的困扰,不仅仅是分层分类走班的问题,更是以“记忆”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传统应试型高中教育的问题,新高考改革只不过充当了老问题的显示器而已。

    我们可以把校长应对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方式,当作是对他们教育情怀和学校整体改革领导力的检测器。例如,与天津市新高考改革配套的《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实际上包含了进一步推动特色高中建设的含义。在天津最近几年的特色高中建设中,各校普遍形成了一些特色的校本课程或者特色活动。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进一步深化这些课程或者活动的规范性,使它们更加可操作、可评价并趋于稳定,那么就可形成综合素质评价的学校特色指标和学生个性发展指标。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形成稳定的、鲜明的、有影响力的学校特色。

    学校改革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它是一个多主体自我超越的过程。身处在学校情境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认识已经成为常态的日常教育实践的实质,自己的理念和组织的理念之间的异同,自己的实践与自己的理念之间的关系,新的改革理念与自己既有实践之间的关系,各个岗位的人既有能力和新的改革所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理解这些和不断弥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就是改革的过程。

    杜绝脱节 系统操作

    以往我们经常以提出一套理念的方式来应对改革要求,而不是设计与实施一套改革的操作系统,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理念都迭代几次了,但实践几乎还在原地。如果是这样,理念每迭代一次,改革的难度就又增加了一分。

    所以,在本次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促动下,借着一些必须进行的改革(例如选课走班)的机会,我们坚定地把过去几年只有理念没有配套行动所带来的问题加以解决。这需要我们首先把目光转向内部,清点明白我们有形的和无形的物品,重新归类、丢弃或者引入新的。就像一个我们自己的家,如果一切都不变,仅仅添一束鲜花,并不能给房子带来根本的、功能上的变化。

    抓住契机 达成愿景

    新高考改革给了我们一个都必须行动起来的日期和一个愿景。但是,新高考改革并没有涵盖高中改革,它所涉及的改革要素对整体的高中改革来说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对新高考改革寄予期望,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推动高中改革的契机和力量。然而,从已经开始进行改革的省份的方案来看,应对它其实可以选择很多难度不同的路径。其中,对当下来说困难最小的方法就是继续以“应试”的方式来顺应“改革”。如果很多学校选择这个近途,那么可以想象,再过几年,我们还是会在原地感叹改革之艰难。

    让我们想象一个美好的场景:学校认真梳理过去进行高中现代化标准建设或者特色建设的经验,在提供高质量的“选择”机会、整合与活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会做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样做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就提升了,学校特色就越来越鲜明了。那时,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愿景就达成了。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上一篇:校园通     下一篇:真实,综合素质评价的生命线